物競天擇,強者難永存?
作者:崔冠斌 來源:總部 日期:18/12/29
“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”出自達爾文的進化論,相信大家都很熟悉。但為什么是“適者生存”,而不是“強者生存”?在大自然殘酷的競爭中,強者不是應該更有優勢么?
一般認為,主要原因是強者不能夠適應環境變化所致。恐龍曾經是陸地上最強大的生物,但是由于天災,最終滅絕。但是假如環境不變,是不是強者就一定能成為贏家呢?答案依然不一定。
競爭就是一個看誰更強大的過程。但回顧歷史,好像從來沒有出現過強者恒強的情況。美國昆蟲學家道格拉斯·埃姆倫在著作《動物武器》中作出了解釋:強者為了變得更強,往往忽略了幾個重要的因素,因而給了弱者機會。這幾個因素分別是:成本太高、路徑鎖死、競爭者另辟蹊徑。
強者在競爭的過程中,為了保持自己強項的優勢,需要花費大量的成本,而根據邊際遞減規律,成本和收益將會不成正比。
而在強者為了鞏固優勢而大量投入資源的過程中,必然也會導致對其他方面的投入減少,因此限制了拓展其他路徑的可能性。
相反,站在其他弱者角度來說,其實完全沒必要去和強者的優勢去硬碰硬,因為肯定拼不過。所以往往弱者會另辟蹊徑,從而實現彎道超車。
強者采用高筑墻廣積糧來保護自己的優勢,建立屬于自己的舒適區。看似安全永逸,實則讓自己失去了求變創新的退路。弱者看似弱不經風,但只要不斷求變,只要找到生存的縫隙、發展的機遇,抓住一刻契機向前進,那就是翻身做主的機會。
站在企業的角度,企業想要持續發展,必須要打破慣性思維,把自己的優勢從線狀發展成為網狀,大膽創新、勇敢求變,主動舍棄存量,才可能保持競爭的優勢。